English

金钱是交往的通行证吗

1998-07-1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叶 辉 我有话说

学期刚结束,杭州胜利小学校长蒋莉见到记者。谈及学生的德育工作,她讲起该校学期结束前发生的一场大讨论。

事情非常简单。一位男生有3道题解不出,早自修时他想请同学帮忙,可是从第一排请求到最后一排,竟没有一个同学愿意教他。马上就要交作业了,情急之中,这位失望的男生掏出5角钱“招标”:“谁教我,我给5角钱!”金钱马上在幼小的心灵绽出欲望,一女生即来“投标”。难题很快解开,助人者理所当然得到了5角钱。拿到报酬,这位学生得意地对同学说:今后教同学都该这样收钱!

还没等到“今后”,此事就传到班主任汪力颖耳朵里。“开始我很生气。”她说,“没想到这个表现很不错的学生竟这么自私。但事后一想,这件事不能简单地以‘是’或‘非’来判断。”她找两位学生谈话,让他们自己判断是非。次日,那位女生勉强把钱退还男生。

事情至此似乎也就结束了,然而……

几天后,汪老师在家长会上讲了这件事,希望家长配合学校注意学生道德上的培养。然而出人意料的是,家长的反映竟截然不同,有对孩子行为表示赞成,称赞孩子聪明,长大了不会吃亏的;有担心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金钱交易,长大了会唯利是图的;有家长担心,孩子的心灵洁白如纸,过早的金钱意识会污染他们的良知;也有家长认为,钱该收,社会美德也该发扬,对此不必大惊小怪。一家长说:老师搞家教可以收钱,学生为何不可?让学生从小学会通过劳动获得报酬,这对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很有裨益。也有家长认为,5角钱风波实际上是社会现象的折射,某些单位或机关给钱就办事,不给钱就不办事,这种现象很容易使孩子接受金钱万能的观念。总之,孩子的行为是社会思潮的反映,不能怨孩子。

惊愕之中,汪老师召开中队主题班会,组织同学展开讨论。谁知讨论变成了辩论,两种意见把同学分成截然相反的两个阵营。

一方认为:在这个世界上,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。孔繁森收养孤儿,他想到过钱没有?许多英雄舍身救人时,如果想到钱,还肯去救吗?同学之间相互帮助都要付钱,这个世界除了金钱还有什么?互相帮助、急人所难,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不能让金钱亵渎这种美德!

另一方认为,“帮助别人就应该得到报酬,街上、电视上的寻物启事不都说‘当面重谢’吗,没有重谢,又有多少失物能找回呢,这5角钱该收。”“钱是生活中的通行证。考初中考高中少几分,家长只要出钱就可以上,没钱行吗?”

一位记者采访了那位男生家长。那位家长认为,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,连大人都做不到的真诚,何必对孩子强求呢?他并不觉得那位女生收了他儿子的钱有什么错。

而那位女生的母亲却明确表示不赞成女儿的行为。她说,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,更应该互相帮助。她希望等女儿长大后再认识和适应市场经济,现在年纪小,还是多接受传统美德,崇尚助人为乐品质为好。

这场风波的主角如何看待此事呢?那位男生说:我没出钱时,同学都爱理不理,我一出钱,就有人来帮助了,这不说明钱很有用?今后我还会这样做的。而那位女生却表示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:“老师教学生,这是老师的义务;学生却没有义务教同学。现在办什么事都要钱,我付出了劳动,应该得到钱,我没有错!”

“针对同学中存在的不同看法,我们学校因势利导,以‘金钱是交往的通行证吗’为题,将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,并让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探讨,把自己的观点在周记中写出来。”蒋莉对记者说。

教育者苦口婆心,春风化雨,教育引导的结果,学生的看法勉强一致起来。但现实是最好的老师,社会上金钱至上、拜金主义对学生的无形影响比课堂的说教有力得多。蒋莉呼吁,全社会都应重视孩子的教育,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,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